欢迎访问广东省地质学会官方网站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促进地质科普工作大发展

2009-11-16

        广东省地质学会是个老学会,秘书处现有专职工作人员五名,其中专职科普工作人员两人,负责学会科普委日常工作,每年用于地学夏令营、地球日纪念活动和科普创作研讨会的专项科普经费为13万元。学会工作两件大事,一是学术交流,二是科学普及。近年来,广东省地质学会紧抓地学科普工作不放松,以创名牌,立新意,抓服务,出成果为突破点,闯出了一条地学科普工作的新路,在广东全省和全国国土资源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走在省内和全国行业的前列,科普工作多次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广东省科协等部门的表彰,现分述如下:

        一、 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我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并将活动规模、等级和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我会的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均采用与省科协、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勘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各地级市人民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和市科协联合主办。全省各地的地质勘查单位也积极参加活动的宣传承办工作。由于策划特别,新意频出,每年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全省数万人得到地学科普教育,单主会场就有数千人参加活动,如2009年的地球日纪念活动,我会与韶关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地质局联合主办,韶关市人民政府以明码电文要求韶关市的县处级单位及中央和省驻韶关的县级单位领导和干部群众参加活动,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和省地质局领导均到会,数千人的会场除请地质专家作科普报告外,还举办了“爱我韶关青山绿水万人签名活动” 。2008年地球日我们与清远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协联合举办的大型广场活动,由于构思奇,有新意,引起广州的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闻讯的新华社记者,甚至自行驱车百余公里赶到现场,采访报道活动的有关盛况。

        在地球日前夕,我们都会举办省内各大媒体信息通报会,邀请省内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新快报、广东科技报、人民日报华南版、广东建设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广东卫视、南方卫视、广州电视台和广东电台、广州电台等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组织各主办单位负责科普工作的领导及有关知名专家出席会议,介绍保护资源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进展等地质、地学的内容,回答记者的提问。同时,秘书处还组织写作班子从不同新闻角度编写新闻通稿,供记者参考。地球日前后,各新闻媒体均会从不同角度发表大量和及时的有关我会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系列新闻报道。

        每年的地球日纪念活动前夕,我会均围绕地球日的主题,撰写出一批科普文章,编印6000份纪念世界地球日的《南粤地学掠影》大型专题彩印画册和广东科技报一个整版的“纪念世界地球日专版”, 设计和订制的4000支纪念“世界地球日” 宣传纪念笔,连同订制的《中国国土资源报》纪念世界地球日专版一起,在全省各个纪念活动现场向社会公众及大、中学生派发,大力宣传每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以及在地学领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纪念地球日活动中,我们还注重社区的地学科普工作,如2006年 “世界地球日”当天,我会联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大门前广场联合举办第37个“世界地球日社区论坛”宣传活动。在论坛上,受我会邀请,来自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的地学专家、学者、作家,进行了专题讲座和现场咨询。大型充气拱门、舞台等现场气氛和有奖知识问答、免费珠宝鉴定咨询和大型《人与自然》图片展览等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广州市民及广州的各大新闻媒体,活动期间始终人流不断,参加人数近3000人。

        2007年 “世界地球日”前一天,我会与联合的多家主办单位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场举办“广东省科技界纪念第38个世界地球日暨华师附中科技节”宣传活动。在论坛上,应我会邀请的地学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和现场咨询。参加活动的群众人数达3000多人。

        在宣传活动中,我会还结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积极宣传“决定”的意义,宣传“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和“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精神;宣传广东省矿产资源的保证情况和地质工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当好先行兵的意义;宣传地质人在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环境调查治理、农业资源、城市建设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做的大量工作。

    二、 努力组织好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活动

    我会每年均花大力气组织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的活动,由于准备充分,富有创意、组织得力,年年都办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每年办营前,学会科普委均与各有关市、单位密切沟通、联络,制订出初步方案,召开夏令营筹备会议,除学习有关科普文件外,还总结交流各分营往年工作经验,制订当年的夏令营活动计划,经学会领导批准后,下拨给各分营一定的活动经费。出营时部分分营由学会秘书长和科普委领导亲自带队。为了搞好夏令营的安全卫生工作,我会每年还以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的名义发出《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关于安全卫生的通知》、《广东营安全卫生守则》等文件,强调安全卫生问题,使一年一度的夏令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在办营方法上,我们坚持走联合办营的路子,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每年,我会均联合有关市科协、市科教协会和教育、科研、矿山、大、中学校等有关单位,举办由有关市、单位承办的地学夏令营分营。每年举办十余个国内分营,人数千余名,分赴省内及全国各地活动,历时月余。除了进行地学考察、向青少年普及地学知识外,还安排参观、游览了革命史迹和名胜古迹,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举办科普讲座,学习天文、地质、地理、水电、环境、生态等相关知识。各分营均组织小营员撰写地学小论文,采集岩石标本和化石标本。每一分营结束后评选优秀营员、优秀辅导员、优秀小论文。部分分营还举办了地学知识竞赛,参加全国“智力七巧板” 竞赛。参加过夏令营活动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说,我会举办的地学夏令营内容丰富多彩,使同学们学到了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在办营中,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开创性合作,将地质实习与夏令营结合起来,让地学夏令营进入大学,此项工作也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成果。目前,此项活动,已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开展起来。

        在办好国内营的同时,为促进粤港地质学界在地学科普和学术方面的交流,密切两地地质学会的合作关系,扩大地学在粤港青少年中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办营的新路子,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经我会与香港地质学会的积极筹备,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广东营香港分营(冬令营)于2006年开始每年在香港开办。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韶关市科协等单位的品学兼优学生赴港,在广东省地质学会、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辅导下,进行为期五天的营员生活。在港期间,营员们参观了香港科学馆、青马大桥——大屿山海岸地貌,考察古代采矿场、典型古生物发现地,与香港重点中学——华仁书院师生进行文化交流,并听取香港地质学会专家介绍香港地质情况。

        为进一步开拓办营的新路子,我会通过积极筹划,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皇家地理学会、广东省地理学会、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儿童村等单位,于2006年起,每年暑假期间共同举办了为期14天的中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澳大利亚分营和日本分营,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如澳大利亚分营在布里斯本,同学们出席了昆士兰(皇家)地理学会举行的欢迎会,参观了国际奥林匹克地理竞赛场地和布里斯本市容。在为期8天的长2千多公里的昆士兰—新南威尔士野外地质、地理考察路线中,同学们考察了世界著名的黑欧泊矿区的矿山露天采场及地下采坑;考察了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地质地貌以及海洋世界公园、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澳洲环保教育项目)和中央热带雨林区(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考察了新英伦高原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参观了著名的牧羊农场和羊毛加工厂。在悉尼,营员和当地曾经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地理竞赛的中学生们一起,游览悉尼歌剧院,IMAX全球最大屏幕影院,乘船畅游悉尼港湾,参观邦迪海滩,考察悉尼港湾陡峭的海岸侵蚀沉积岩层及地貌,出海观察海豚,了解海豚生活特性,到北岛考察海岸带红树林及泻湖形成的地质机理。在堪培拉,营员还参观、游览了国会大厦、澳大利亚战争博物馆、葛里芬湖等景点。这种活动,扩大了营员们的视野,增加了地学夏令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华师附中每年举办的夏令营学生报名踊跃,各营员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层层筛选,各方面均优秀者才能参加。

        三、 努力做好其他科普工作

        1、举办由资深地质专家主讲的地学科普报告会

        我会每年都会邀请地质专家走社区,入单位,进学校,举办多场地学科普报告会,宣传地学知识。每年受众达数千人。如2005年8月至10月,邀请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杨超群研究员、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张建国教授、广东省地震局林纪曾研究员三位专家,到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市第三中学和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别举办三场地学科普报告会,参加听讲的学生及有关领导、老师共1800人。他们讲述的《东江大堤是珠江三角洲的保护神》、《地质灾害和预防措施》和《地震与海啸》三个科普报告,深受师生的欢迎。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会结合地学特点,于2008年7—9月,多次组织地质、地震专家何熙平、冯绚敏、陈国能等,先后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二中、花都、清远等地开展地学科普巡回讲座,4000余名学生和市民群众听取了我会派出专家关于地质、地震和防震减灾方面的科普报告。

        2、搞好地学科普创作

        我会每年均组织科普委员、科普作家、地质专家及学会会员,撰写科普文章,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宣传地质工作,普及地学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科普委员有100多篇,会员有200多篇科普文章发表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科技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南方都市报》、《中国旅游报》、《第二课堂》等十几家省部级报刊。我会和省地质局网站,还辟有地学科普栏目,刊发大量科普文章,我会会刊和广东省地质局主办的《岭南地质生活》,也开辟了“科普园地”专栏,每期均有若干篇科普文章见刊。这些地学科普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如胡红拴教授等撰写的《穿越时空的信使广东四会市地下森林“储量”巨大》一文,先后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地质勘查导报》发表后,被多家媒体网站转载,单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两年间的点击率就达六万余次,而《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均是发行量过百万的报纸,《广东科技报》《南方周末》更是用整个彩版的篇幅十余次发表我会胡红拴等撰写拍摄的地学科普图文。

        由于我会科普委员会对恐龙与地质环境、围海造地、地质旅游等方面的科普宣传面广泛且深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和我省各大报刊,常常以较大篇幅的文图予以宣传报道。我会科普作家杨超群还应广东电视台的邀请,作了围海造地方面的专题电视节目。

        在科普专著方面,我会筹划、组织科普骨干编写和出版了科普专集《吃喝玩乐侃地学》、科普丛书《走近蓝色的海洋》。《吃喝玩乐侃地学》由我会科普委员副主任、省作家协会作家刘如春任主编,由杨超群、许剑超、林郑楷、胡红拴等五位专家、科普作家撰写,收入与人们有关的地学科普文章近百篇。该书贴近生活,可读性强。《走近蓝色的海洋》计60万字,由我会科普作家胡红拴同志主编,共五个分册:《五彩斑斓的海洋自然奇观》;《千奇百怪的海洋动物》;《海洋经济》;《海的畅想》;《走,玩海去》。

        2008年11月,我会科普作家胡红拴联合省内外四十余位地质专家、科普作家、作家,历时三年余编撰的大型地学科普文学画册《南粤地学旅游胜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全国各大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局长欧阳志鸿,中科院地质所原所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分别为该书作序,给予好评,汪民副部长称该书“以地学文化作为成书的主要标志,此书为第一”,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先生也为该书题写书名。2009年9月,胡红拴教授主编的集地学科普与文学艺术为一身的大型地学科普文化图集《矿物华藏矿物岩石的诗意世界》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全国人大常委、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题写书名、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作序,称赞该书成书特色具有示范意义。该书于广州首发的当日,广东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和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界三百余人参加,谢先德院士、姚蓉彬副市长等,均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胡红拴教授应邀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主编的国土资源科普丛书第一卷地质矿产部分——《南粤地学解读》一书也即将由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2008年10月,我会协助超星数据图书馆拍摄了广东部分的内容,我会理事杨超群、陈国能、胡红拴与众多院士、文化大家一起,分别进入讲坛录制节目。三位学者录制的大型学术电教片(胡红拴教授讲授的《地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方式》16集(每集30分钟),陈国能教授讲授的《花岗岩成因学》7集,杨超群研究员讲授的《地质生涯59年》3集),已在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视频网站超星视频之“超星名师讲坛”开讲播出。

        另外,我会编印的《山水情怀》邮票专集,以集邮、照片与文字于一身的形式,宣传我会的工作特点,宣传我省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3、我会地学科普作品频获嘉奖

        多年来,我会的地学科普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频频获奖。

        2005年5月,我会科普委副主任刘如春撰写的反映地质科普和地质生活的诗集《猫眼石》和我会理事、科普委员胡红拴主编的科普丛书《走进蓝色海洋》,于12月分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华宝石文学奖”的诗歌类奖和科普类奖。

        同年6月,“广东省首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奖活动”颁奖仪式在广州市举行,资深地质专家杨超群研究员撰写的《恐龙灭绝,缘于生殖功能衰退》和科普主任林郑楷的《海平面上升,珠三角境况如何》分获文章类二、三等奖;杨树庄高工著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老地质队员说道》获科普图书类三等奖。

        2007年9月,“首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 颁奖仪式在广州市举行,我会科普主任林郑楷撰写的《恐龙王国探奇》、田树谷副教授等撰写的《中华玉佩图谱集》和资深地质专家杨超群研究员撰写的《恐龙灭绝之谜》分获二、三等奖。

        2009年5月,我会科普委员胡红拴教授主编的《南粤地学旅游胜览》,科普委主任林郑楷、科普委副主任刘如春撰写的《借助地学兴旅游》和资深地质专家杨超群研究员撰写的《广州地震的评价及抗震防震》分获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9年11月,我会科普委主任胡红拴教授创作出版的诗集《山道》,获我国国土资源题材文学作品最高奖——第四届宝石文学奖,其主编的《大爱心语》,也获得宝石文学奖特别奖。

        4、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研究

        我会注重科普工作研究,每年均召开地学科普工作研讨会,会中来自广东15个部门、系统的专家、教授、学者、高工与有关领导和国家级、省级作家、科普作家,共聚一堂,研讨地学科普大计,总结交流科普工作经验,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地学科普工作。这种高层次的地学与文学的专家联手来研讨科普工作,在广东尚属先例。此项活动,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多家报刊均作了报道。

        为繁荣和发展地学科普创作,我会还不定期召开科普创作骨干座谈会,并请省科协、省科普作协有关领导、专家指导工作,交流科普创作经验提出下一步工作设想,商讨投稿、出书的有关事宜。

        我会成大均、林郑楷、胡红拴三位同志还被广州市科普作协聘请为“科普作品评审专家”,加入广州地区优秀科普作品评审专家库,参加广州科技、科普工作的咨询、考查和科普作品的评审等活动。

        5、建立天井山地学科学普及基地

        在广东省科协、韶关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会秘书处多次派员赴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就共同筹建天井山地学科普基地事宜会商。也多次派出地质专家、科普作家,赴天井山林场现场考察,对天井山的地学科普资源进行挖掘,组织撰写了科普文章和专题报道,在全国十余家权威媒体发表。

        同时,我会利用胡红拴教授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发动文化艺术界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茅盾文学奖得主、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等大批名人为天井山地学科普基地题字,制作摩崖石刻,添加人文内涵,进一步宣传天井山的地学资源。目前,天井山已镌刻了杨之光、周彦生、吴静山等大师为天井山地学科普基地书写的书法作品。

        四、我会科普工作的下步计划

        1、继续创新性地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研究地学科普新路,除保持原有优良传统外,计划在地学夏令营海外分营、地球日纪念活动创新性工作、科普原创性作品创作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2010年的地球日纪念活动,拟将主会场“开赴县里去”,让地学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乡镇。

        2、以主办单位之一,着手编撰大型科普文化图集《矿物珍宝诗意巡览--岩矿美石世界的诗意记述》及《名山胜地桂冠里的地学奥秘》,此两书已分别与地质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一些领导和地质专家、作家、学者、美术家、摄影家将参加此项工作。

        3、我会拟与天井山林场在共建天井山地学科学普及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学科普资源、共同搞好天井山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基地以及地学科普馆的建设,并不断开发,使之成为我省今后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韶关路线的重要支撑点。

广东省地质学会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关于学会  |  About 更多..

广东省地质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省内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省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挂靠在国土资源部)的组成部分。业务指导单位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挂靠单位是广东省地质局,社团登记机关为广东省民政厅。

简介组织机构领导成员学会章程大事记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45号610房
邮政编码:510080

电话:020-86210850

会员服务  |  Servic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