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省地质学会官方网站

广东省地质学会等单位召开古海岸遗址发现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七星岗现场群贤毕至论证海陆变迁

2017-05-17

 

广州“世界级”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即将开放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指出:

该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博物馆

 

  广州这座城市经过沧桑巨变,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美丽花城,而只有七星岗这座古老山冈,仍伫立城市一偶,注视着羊城六千年的海陆变迁。今年5月14日,为中山大学教授吴尚时发现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八十周年,恰逢“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一期工程建成之际,近200名专家、教授、有关部门领导及新闻媒体记者,荟萃广州七星岗下,隆重召开“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发现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并进行现场考察及吴尚时教授塑像揭幕仪式。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牵头,广东省地质学会、广东省地理学会和广东海洋学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的地理科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三个学院承办及我省科学院、高校、地质、海洋等部门系统协办。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到会讲话。广东省地质局总工程师、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何俊美、广州市海珠区副区长陈建斌、省科学院副院长李定强、省国土资源厅副调研员彭岳龙、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处长段育祥、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朱竑、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林希强、广东海洋学会秘书长林洪瑛、我省知名专家李平日等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省地质学会有关专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中山大学的地理科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三个学院的负责人及有关教授,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的教授、研究员,我省地质、土地、煤炭、海洋、城建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吴尚时教授后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吴超羽教授到会并作了学术报告。我省知名专家、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杨超群因身体欠佳,未能出席,特发贺信表示祝贺。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在出席纪念大会时表示,吴尚时教授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八十年前,中国学人第一次证明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存在,由此印证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研究6000年前的古海岸遗迹对研究珠江三角洲的海陆变迁有很大的帮助。再过几天就是世界博物馆日,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博物馆。再过不久,广州将陆续举办南粤先贤馆、地方史馆、岭南建筑博物馆等开馆活动,希望省地质学会等社团和有关部门、高校能积极参与,为推动和弘扬岭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代表中山大学祝贺大会的召开,向各位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很有意义。广州能建成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要感谢地学界的专家、教授为保护、开发利用古海岸遗址所进行的艰苦努力,感谢省、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支持,尤其是要感谢陈建华市长的关注、支持和努力。吴尚时教授一生大多数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抗战时期,在那样一个动荡和颠沛流离的年代,经常是在荒山野岭的艰难的环境中认真完成科研工作,在地质地理、海洋、气候等方面都有建树,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是其中的一个。我们不仅要研究七星岗古海岸遗迹,还要研究吴尚时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此次大会由广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林希强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书记许粤主持。会上,播放了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沧海变桑田的实证》专题片。赵焕庭、吴超羽、杨木壮、黄少敏、李平日五位专家教授在大会上作了七星岗古海岸遗迹专题学术报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记者亲临采访并作了宣传报道。

  专家们认为:八十年前,吴尚时教授在广州市海珠区七星岗南麓,发现了一组海蚀地貌:在一片裸露的红色岩系砂砾岩陡崖前面连着一片宽敞的海蚀平台,陡崖下部有一连串半米深左右的海蚀洞,使上部成为额状突出,高约2米。这些海蚀崖、海蚀洞穴和海蚀平台是六千年前海浪拍击冲蚀而成的遗迹,说明当时南海海岸就在这里,前面大片农田绿野原是汪洋大海。今天,广州地区的海岸线向南移动了约l0O公里,这是珠江三角洲首次发现也是迄今发现最早期并深入内陆的古海岸地貌,是目前世界上少数深入内陆的难得的古海岸遗迹之一。在此之前,地理学家们普遍将意大利距今海岸50公里的波河海蚀遗迹视为海面从大陆退出的最大里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距今海岸100公里,因此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堪称“国宝级”以至“世界级”的海蚀遗迹。

  该遗迹发现时不仅有海蚀地貌,还有堆积性海岸地貌(海积地貌),为一套保持相当完整、特征典型的古海岸地貌系统,见证了广州附近沧海桑田历史和现代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是世界罕见的具有重要地学研究和地学科普价值的海蚀遗迹。

  有关专家指出:早期记录显示,七星岗海蚀平台往西南还可见断断续续近似的平台和大小不等、高度相近的海蚀刻痕。七星岗海蚀遗迹以东1500米,有长约400米、宽约100米,发育良好、高度相近的海成沙堤。但这些古海成地形被后来城市建设所破坏,只有七星岗海蚀崖被较完整保留下来,也足以证明七星岗曾经是距今约6000年前的古海岸线位置所在。

  虽然七星岗古海岸遗迹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却一度被人遗忘,周边被侵占,杂草丛生,遗迹风化剥蚀残缺不全。六十多年来,我省地学界的专家、学者为保护、开发利用古海岸遗迹而奔走呼吁、出谋献策。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陈国达教授、五十年代的曾昭璇教授,到近十几年的金庆焕、刘嘉麒院士,杨超群、李平日教授,省政协委员杨木壮等等,多次向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呼吁抢救古海岸遗迹,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1983年,七星岗遗迹被正式列为广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拨款,重建围墙,建亭、立碑。2012年,许瑞生副省长批示:“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予以支持。请广州海珠区政府切实做好保护和利用的相关工作,确保这一广州难得的古海岸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同年,省地质学会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专题学术研讨,在媒介进行宣传。

  特别是2015年6月,时任广州市长的陈建华和市、区政府、军区及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在七星岗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决定立即建设“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并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分别由陈建华市长和杨木壮教授任组长,布置了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保护与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科学公园建设规划为三期工程,一、二期为地质遗迹及其周围环境建设,三期为在公园中建立地质博物馆。2015年9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向海珠区拨款一亿元,分为三期建设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和湿地公园。在省、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第一期工程已竣工,即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专家和宾客。

  会议还组织到七星岗进行现场考察及吴尚时教授塑像揭幕仪式,来自各个部门系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蚀地貌的前世今生,论证这里千年的世事沧桑。与会同志认识到,七星岗古海岸系统以其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而引人注目,加以临近市中心区,自发现以来即成为各大专院校地质、地理、海洋及河口海岸学等学科从本科到博士生的实习基地。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为珠江三角洲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时空坐标,是地学家和考古学家共同关心的交汇点。围绕七星岗古海岸系统的各种研究,包括构造升降、形成年代、海平面变化、河口演变、波浪侵蚀作用等,结合广州地区地震历史记录,对于广州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物抗震标准的确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大家深信,在省、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各项建设工作必将如期完工并逐步完善,未来的科学公园定能成为集科研、科普、教学和观光为一体的古海岸遗迹基地,为造福子孙后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纪念大会合影

会场内景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讲话

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林希强主持纪念大会

陈建华主任与林希强秘书长、省地质局原副巡视员叶国志亲切交谈

陈建华主任在七星岗科学公园与专家亲切交谈

吴尚时塑像揭幕仪式

与会专家、领导签名留念

( 学会秘书处  林郑楷  周荔平 )

关于学会  |  About 更多..

广东省地质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省内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省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挂靠在国土资源部)的组成部分。业务指导单位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挂靠单位是广东省地质局,社团登记机关为广东省民政厅。

简介组织机构领导成员学会章程大事记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45号610房
邮政编码:510080

电话:020-86210850

会员服务  |  Servic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