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东省地质学会官方网站

世界自然奇观丨岩塔沙漠

2015-10-15

9.jpg

岩塔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首府伯斯以北约250千米处,在临近澳大利亚西南海岸线的楠邦国家公园内。这片沙漠荒凉不毛,人迹罕至。 沙漠中林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岩石, 故而得名。 形态各异的岩塔, 遍布于茫茫的黄沙之中,景色壮观,使人感觉神秘而怪异。 有人形容这种景象为 “荒野的墓标” , 让人感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这里地形崎岖,地面布满了石灰岩,只有越野汽车可驶到那里。如果科幻小说家要写一部描写岩塔的惊险小说,此地可作为最理想的背景。

神秘的岩塔沙漠

暗灰色的岩塔高1~5米,矗立在平坦的沙面上。往沙漠腹地走去,岩塔的颜色由暗灰色逐渐变成金黄。有些岩塔大如房屋,有些则细如铅笔。岩塔数目成千上万, 分布面积约4平方千米。

每个岩塔形状不同,有的表面比较平滑, 有的像蜂窝, 有的一簇岩塔酷似巨大的牛奶瓶散放在那里,等待送奶人前来收集。

12.jpg

 

还有一簇名为 “鬼影” , 中间那根石柱状如死神,正在向四周的众鬼说教。其他岩塔的名字也都名如其形, 但是不像 “鬼影” 那样令人毛骨悚然, 例如叫 “骆驼”、 “大袋鼠”、“臼齿”、“门口”、“园墙”、“印第安酋长”或者“象足”等。虽然这些岩塔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肯定是近代才从沙中露出来的。

13.jpg

在1956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特纳发现它们之前,外界似乎对此一无所知, 只是口头流传着。 早期的荷兰移民曾经在这个地区见过一些他们认为是类似城市废墟的东西。上个世纪,从来没有人提及过这些岩塔。 如果它们露出地面, 肯定会被19世纪的牧人发现。因为他们经常在珀斯以南沿着海岸沙滩牧牛,附近的弗洛巴格弗莱脱还是牧人常去休息和饮水的地方。

14.jpg

1837~1838年,探险家格雷在其探险途中曾从这个地区附近经过。 他每过一地,必详细记下日记。但在他的日记中没有关于岩塔的记载。科学家估计这些岩塔的历史有25000~30000年。 肯定在20世纪以前至少露出过沙面一次。

15.jpg

因为有些石柱的底部发现黏附着贝壳和石器时代的制品。贝壳用放射性碳测定,大约有五千多年历史。 这些尖岩可能在六千多年前已被人发现。 但是这些岩塔后来又被沙掩埋了数千年,因为在当地土著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过这些岩塔。

16.jpg

1658年, 曾在这一带搁浅的荷兰航海家李曼也没有提及它们, 只是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两座大山——南、 北哈莫克山,都离岩塔不远。如果当时这些石灰岩塔露出沙面, 李曼必定会记在他的日记里。沙漠上风吹沙移,会不断把一些岩塔暴露出来, 又不断把另一些掩盖起来。 因此, 几个世纪以后,这些岩塔有可能再次消失。 但它们的形象已经在照片中保存下来了。

 

从骸骨演变到石头

帽贝等海洋软体动物是构成岩塔的原始材料。几十万年前,这些软体动物在温暖的海洋中大量繁殖,死后,贝壳破碎成石灰沙。这些沙被风浪带到岸上,一层层堆成沙丘。最后, 在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的地中海式气候下, 沙丘上长满了植物。 植物的根系使沙丘变得稳固, 并积累腐殖质。冬季的酸性雨水渗入沙中, 溶解掉一些沙粒。 夏季沙子变干,溶解的物质结硬成水泥状, 把沙粒黏在一起变成石灰石。

17.jpg

腐殖质增加了下渗雨水的酸性,加强了胶黏作用,在沙层底部形成一层较硬的石灰岩。植物根系不断伸入这层较硬的岩层缝隙,使周围又形成更多的石灰岩。后来,流沙把植物掩埋, 植物的根系腐烂, 在石灰岩中留下了一条条隙缝。这些隙缝又被渗进的雨水溶蚀而拓宽,有些石灰岩风化掉, 只留下较硬的部分。 沙一吹走, 就露出来成为岩塔。 岩塔上有许多条沙痕,纪录了沙丘移动时沙层的厚度及其坡度的变化。

关于学会  |  About 更多..

广东省地质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省内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省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挂靠在国土资源部)的组成部分。业务指导单位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挂靠单位是广东省地质局,社团登记机关为广东省民政厅。

简介组织机构领导成员学会章程大事记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45号610房
邮政编码:510080

电话:020-86210850

会员服务  |  Service 更多..